55世纪|55世纪
55世纪2024-07-06

55世纪

东西问·解码兔年丨阿根廷汉学家伍志伟 :生肖何以成为东西方交流 的独特文化资源?******

  中新社北京1月23日电 题:生肖何以成为东西方交流 的独特文化资源?

  ——专访阿根廷汉学家伍志伟

  作者 宋雪晴

  剪一对生肖窗花描绘生活愿景 ,赠亲友一身红衣裳阻挡“本命年 的坏运气”,好事将近算一卦最佳婚配属相……随着中国农历兔年的到来 ,生肖文化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作为中国民间普遍使用 的记录生年与属相 、推测命理与运势的文化体系,十二生肖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继在东亚、南亚和拉美国家催生出特有 的文化传统 。

  十二生肖蕴含着何种中华文化脉络?为何称它 是东西方交流 的独特文化资源?生肖兔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选择 的 ?阿根廷汉学家伍志伟(Gustavo Ng)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对此作出深度解析。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 :你为什么将中国十二生肖文化作为研究领域?

  伍志伟 :随着全球化进程 的深入和中阿友谊 的增进,许多阿根廷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近年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中国城每年都会举行大型活动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吸引大量民众参与,阿根廷人与中国文化得以近距离接触。

  预测运势和命理是阿根廷人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 ,介绍中国生肖文化 的书籍在当地也十分畅销 。自上世纪80年代 ,中国生肖被阿根廷女演员卢多维卡·斯奎鲁(Ludovica Squirru)介绍到阿根廷后,便一直受民众追捧 ,30多年来,她每年为民众提供一本未来运势 的“答案之书”,仅2017年出版的鸡年生肖一书便卖出12万册,超过著名作家博尔赫斯作品的当年销量 。

  我认为,生肖文化 是深入了解中国的切口 ,只有贴近中国文化土壤才能深入理解其中的意涵 。研究生肖文化可以理解其沿袭千年 的习俗 ,还可以借鉴其实用价值 。

三位孩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唐人街春节生肖礼品店前 。廖攀 摄

  中新社记者 :十二生肖体现了中国人怎样 的文化观和宇宙观 ?如何通过十二生肖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伍志伟:生肖文化的历史脉络体现了中华文明 的延续性 。中国文化谱系的“传统”如同一块巨大的地毯,每一代人都在“地毯”上编织或修补,最终形成一块拥有几千年历史、统一完整 的“地毯”。这种创造历史 的方式 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十二生肖 的运行法则体现了中国人看待事物的方法论 。当人们身处一种文化当中,便 是通过这种文化看世界 。在中国文化中有种典型 的思维方式 :为了明白它 ,必须进入事物内部 ,将自己转化为它 。比如 ,一个人属猴 ,生肖便会帮助那个人进入“猴子模式” ,从猴子视角看世界,并告诉人们如何行动。

  生肖文化蕴含了中国文化认知中的整体思维与辩证思维。生肖如同一个拥有很多门 的空间,每一扇门都可以带领人们寻找中国的文化 、历史 、民俗 、神话和哲学。当我们试图打开盒子解读生肖文化,就会发现里边有丰富的线索 ,一个盒子里面还有另一个盒子 ,不断抛出新的问题 。

牛年春节前 ,一尊牛雕像出现在美国旧金山知名景点39号码头。刘关关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推断人们运势和命理 的方式 ,中国 的十二生肖和西方的十二星座有何异同?

  伍志伟 :中国的十二生肖和西方的十二星座都 是天文历法研究 的产物 ,都为人们了解过去 、现在和未来提供了线索 。

  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纪年 ,将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相结合 ,将每一个生肖年出生的人认定为属该生肖 ,赋予品格 、运程等不同寓意 。星座起源于古巴比伦人观察出黄道十二宫 的天象 ,将天象中的某个区域称作“星座”,用此计量时间 。公元2世纪 ,古希腊人将星座与神话故事相结合 ,才产生今天广为流传的星座名称 。故而,两者都源自古人计量时间 、与自然共生 的需要 。

  不同 的取向在于 ,生肖不是通过星辰在宇宙中的位置来预测 ,而是综合考虑整个宇宙的力量 。在生肖文化中,世界由木 、火、土 、金、水这五种物质组成,可相互生克。而西方认为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为土 、火、气和水,是指四种静态永恒、不可互换的物质 。在中国文化中,事物 是永远变化的,这种动静的差异是深刻而具有影响力的 。

美国旧金山市民在唐人街春节花市上购物 。刘关关 摄

  中新社记者 :不仅在中国,东亚 的韩国 、日本 ,东南亚的泰国以及拉丁美洲 的墨西哥等国家也有生肖文化传统,生肖动物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有何不同意义?如何借助生肖文化 ,促进东西文明交流互鉴?

  伍志伟 :以生肖兔为例,因兔子多子 ,在信奉天主教的国家 ,人们视兔子为生命 的创造者、复活节 的象征 ,于是 ,生肖兔便有了繁衍、新生等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着“玉兔捣药”“狡兔三窟”等故事 ,兔子被赋予了长寿 、机敏等寓意。当然,不同文化中 的生肖兔有一些共同特点 ,比如容易害羞 、需要和谐、拥有天赋等 。

  生肖动物 是生命神话缔造 的遗迹 ,被人们沿用千年必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作为人们自然崇拜的产物 ,生肖动物具备图腾的象征意义,有助于人们形成对家庭 、群体、社区乃至国家的身份认同。属兔、属马、属牛,让人们 的身份区别于其他属相之人 。另一方面 ,像许多古老 的文化习俗一样,生肖动物的文化意涵通俗易懂,能跨越国别 、语言和种族,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因此 ,它是与西方交流 的一个独具特色 的文化资源。

  当前东西方文化交流 的第一步已经迈出,第二步尚未实现 。由于语言和思维方式 的差异 ,理解异国文化时难以使用该国 的话语体系理解 ,而是把“我们 的”投射到他们的身上,这就容易产生隔阂。因此,中国 的传播者应当倾听当地民众 的声音,了解所传信息是如何被受众接受 的 ,而不是只报道传播者感兴趣 的内容 。西方民众也应当走出文化的舒适区,向西方文化以外 的他国文化敞开大门 。

四川成都 ,外籍友人与生肖立牌合影。安源 摄

  中新社记者 :中国农历兔年到来。你曾表示“生肖是体现宇宙能量流动 的方式之一” ,能否结合兔年生肖阐释不同能量状态 的生肖如何影响人们 的行为和选择?随着科学的日益昌明,生肖文化能否持续传承?

  伍志伟:生肖“兔”在十二生肖排行第四,对应十二地支中 的卯,兔年即卯年 。具体来说,一个生肖年持续一个农历年 ,每十二个生肖年为一个循环周期 。另一个周期即“五行”,每个“行”持续2年 。如此形成了两个互补的周期,整个周期持续60年 。故而,2023年对应天干为癸 ,地支为卯,五行属水 ,故为水兔年 。

  不过,生肖文化并不是简单在生肖动物前边加上“行”的特征,而 是努力理解每一个“行” ,不同能量状态 的“行”产生不同 的影响 ,即五行 的“相生”和“相克”。

  生肖兔赋予了属兔的人们伟大 的天赋:正确地完成所有必要 的任务、为家人提供安全保障。属兔的人们非常爱他们 的家人 ,并将他们 的亲人视为自己 的一部分。兔年出生 的人还将强烈意识到虎年遗留 的诸多危险 。他们会意识到 ,为了维持稳固的家庭生活、职业发展和经济地位,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的基础,一个坚实 的平台,支撑不可预见 的情况、外部 的攻击和内部 的弱点 。当然 ,这是我 的个人研究 ,是否具有普适意义还需进一步探讨。

泰国民众在曼谷唐人街“灯光隧道”前合影 。王国安 摄

  中国 的生肖文化已被许多人使用、锻造和改进。现代科学在中国有着非凡的活力 ,但是占卜 、五行、生肖等古老的传统逐渐被纳入到“非理性” 的范畴 ,甚至被现代科学误读 。我认为,生肖不是一个装饰性的元素,而是有血有肉的知识,成为个人经验和个人的一部分 。我相信,这种传统在未来的某一刻会被拯救 ,焕发出新的生机 。(完)

  受访专家简介 :

  伍志伟(Gustavo Ng) ,阿根廷汉学家、知名媒体人、中国问题专家 、《当代》杂志主编 、阿根廷国会大学研究员。曾供职于阿根廷《号角报》、日本《读卖新闻》和西班牙《世界报》等国际主流媒体,2011年创办《当代》杂志 ,系统向拉美读者介绍中国经济 、社会与文化 ,推动增进中拉交流 。著有《鸡年》《狗年》《牛年》《你需要知道 的关于中国 的一切》《中国 :超越贫困》《穿越中国的10134公里》《秋天 的蝴蝶》等 。

培养强农兴农人才 把“金种子”撒在祖国大地******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培养强农兴农人才 把“金种子”撒在祖国大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李洁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学锋 张鹏

  “党 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 、科技 、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 。这既 是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 ,更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 。”近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学校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团长李兴旺以“开启光荣和梦想 的远征 ,书写青春和奋斗 的华章”为题 ,为青年学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和遵循 ,不断增强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的信心决心和能力水平,努力培养更多卓越农林人才,勇担强农兴农光荣使命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接续奋斗,在深度融入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更多“金种子”。

培养强农兴农人才 把“金种子”撒在祖国大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在果园调试苹果双臂采摘设备。靳军摄/光明图片

  在深研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校领导 、各部(处 、室)负责人及学校33个基层党委(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 、党支部书记、党员、师生和党外人士于当天上午集中收看了开幕会,全体师生备受鼓舞、十分振奋 、反响热烈。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既要整体把握、全面系统 ,又要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连日来 ,校党委突出农林高校办学特点 、学科特色和使命任务,制定了按章节分步骤推进 的学习计划 ,用5周时间分阶段原原本本 、持续深入学习 ,掀起学习贯彻的热潮。

  校党委第一时间召开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学习会议 ,印发学习贯彻文件 ,校领导带头宣讲巡讲 ,依托校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师生政治理论学习 ,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学以致用。

  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深刻领悟党章修正案的核心要义。各级党团组织把党 的二十大精神纳入“三会一课” 、主题党团日 ,积极开展多形式、分层次 、全覆盖 的学习宣传 。

  在学校东南窑文化展室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振生为支部党员讲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党课 。他指出 ,作为一名党员和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持续聚焦小麦重大病害绿色防控科学和技术问题 ,攻坚克难 、不懈奋斗,努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作出更大贡献。

  在广大青年学生层面 ,学校党团组织重点聚焦学生党员、学生团员、青马骨干、研究生骨干等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参加“鸿鹄计划”领导力训练营的研究生骨干王绍强表示 ,要矢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 、肯奋斗 的新时代好青年,为“三农”事业增添青春力量 。

  广大党员干部 、师生在学习中提升了站位 ,在交流中凝聚了共识 。大家深刻认识到党 的二十大关于粮食安全、生态文明 、乡村振兴 、健康中国 、人才强国等重大部署带来 的发展机遇 ,提高了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培养强农兴农人才 把“金种子”撒在祖国大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景色。张佳奎摄/光明图片

  在学习宣传全覆盖中强化育人育才使命

  学校党委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理论武装工作 的重中之重。打造“宣讲+培训+育人”理论宣讲品牌。成立党 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构建校党委统一领导 、党委宣传部统筹组织、各单位深度参与、覆盖全体师生员工 的“大宣讲”格局 。全体校领导率先垂范,为师生宣讲党 的二十大精神,开展联学导学 。各二级党组织负责同志积极指导督促本单位学习,推动党 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学习 的重要内容分批分期进行系统培训 。学校组织开展第五期高层次人才研修班、第八期中青年干部专题培训班 ,开展了校史校情、人才安全 、乡村振兴 、未来农业与共同富裕教育实践活动,赴浙江嘉兴南湖 、安吉余村实地感悟“红船精神”和“两山”理念 。

  学校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 、进课堂 、进头脑。“从13名代表到现在9600多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 ,久经考验而不忘初心使命。”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赵星宇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同党史有机结合 ,为学生带来生动 的一课。

  在学校公益法律服务团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法治小院”,组织师生积极开展法治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活动 ,深入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并做好法律咨询工作 。

  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遵循,把就业作为战略工作,学校召开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会 ,实施“招培就”一体化工程 ,切实守好学生就业 的“幸福线” 。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全方位 、多角度解读好党 的二十大精神 。学校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研究中心系统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有力 的学理支撑 。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

  党 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 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为了深度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校党委紧扣党 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学习 ,围绕“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打造旱区农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等7个方面开展专题研讨 ,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去谋划 、去推进、去落实 ,找准工作切入点、着力点 、结合点,进一步坚定扎根西部 、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的信心和决心 。

  在课堂上 、田野里,在乡村振兴主战场 ,学校师生接续奋斗,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不断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力 ,用实干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果园树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近期秋肥要跟上 。”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里 ,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马锋旺正在现场指导。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安市考察。学校及时召开党委常委会议集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并召开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持续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的实际行动。

  学校组团专程赴延安调研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实地走访当地苹果园 ,围绕提质增效 、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矮化密植栽培 、装备智能化信息化 、自然灾害预防、品牌建设等开展座谈交流和现场指导。

  “延安农业产业发展拥有浓厚的西农情结 ,农产品蕴含着强大的西农基因。”谈到学校对延安苹果产业作出的积极贡献 ,延安市副市长魏延安表示。

  2015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继选育出“瑞阳”“瑞雪”“秦脆”“秦蜜”“瑞香红”等优良新品种,受到群众广泛喜爱。光是今年 ,5亩“秦脆”就为延安市洛川县石头镇背固村果农崔卫东带来了18万元 的收入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表示 ,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保障粮食安全 、推动绿色发展等新部署,为涉农高校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全校上下将进一步坚定扎根西部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的信心和决心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西农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1日 05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