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世纪 - - (中国)知乎百科
五五世纪2023-01-31 16:05

五五世纪

东西问丨贝尔恩德·迈尔:“欧洲首个中国城”如何与中国结缘 ?******

  中新社柏林2月2日电 题 :“欧洲首个中国城”如何与中国结缘?

  ——专访德国巴伐利亚州迪特福特第一市长贝尔恩德·迈尔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迪特福特有“欧洲第一个中国城”之称 。那里面积不大 ,设有中文学校、中国博物馆 ;那里的人不会中文,却常被人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人”。

  迪特福特每年2月都会举办富有中国特色 的“狂欢节”。届时,街头巷尾挂起大红灯笼、窗户上贴起“福”字 ,居民们纷纷装扮成中国人 的样子,表演中国式传统节目。

  迪特福特如何与万里之遥的中国结缘 ?当地与中国的交流交往情况如何?为促进中德友好 ,迪特福特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迪特福特第一市长贝尔恩德·迈尔(Bernd Mayr)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就以上话题进行探讨。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

  中新社记者 :德国迪特福特被称为“欧洲第一个中国城” 。可否介绍下其与中国 的渊源 ?

  贝尔恩德·迈尔 :这要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大致在1400年至1450年 ,那时迪特福特属于艾希施泰特(Eichstätt)教区 ,所以主教府派税务官到迪特福特收税。当时迪特福特建有城墙 ,还有两个大城门 。当税务官来到迪特福特,居民们紧闭城门,并在城楼上说:“不,我们不交税,因为主教都不关心我们。”在此情况下 ,税务官不得不离开 ,并在书中记载此事。在这本流传至今 的书中 ,税务官们表示,迪特福特居民像筑城墙进行防御的中国人一样 。这就 是当地居民被昵称为“中国人”的由来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迪特福特逐渐有了“狂欢节” 的雏形,那时 的表演就有吹奏乐队装扮成中国人的样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狂欢节”的庆祝规模不断壮大 ,迪特福特居民被称作巴伐利亚的“中国人”也为国际熟知。有些孩子从幼儿开始就装扮成“中国人”参与到“狂欢节”活动中。这是当地人保持了几十年 的传统 :在某个周四,人们都装扮成“中国人” 的样子庆祝节日 。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将自己视为巴伐利亚 的“中国人”。

2019年迪特福特“中国人狂欢节”盛装游行现场。袁金永 供图

  中新社记者 :可否介绍下今年“狂欢节”的特色和亮点 ?

  贝尔恩德·迈尔 :今年我们将第一次有一对“皇帝夫妇”参与“狂欢节”表演,以前都只有“皇帝”的角色。届时 ,“皇帝”和“皇后”会有一个非常庞大 的随从队伍。

  扮演“皇帝”和“皇后”的是两个迪特福特人 ,他们两人确实已经结婚。此外,参与表演角色 的还有“中国战士”和“中国厨师”等。

  今年“狂欢节”将在2月16日周四14时开始 ,先 是进行大游行,然后会有戏台表演 ,人们可以观看“皇帝”和“皇后”并向他们致敬 ,之后在所有街巷、酒店等展开狂欢。

2019年迪特福特市“中国人狂欢节”上装扮成皇帝(左二)等中国风情角色 的迪特福特市民们。袁金永 供图

  中新社记者 :迪特福特居民到访中国 的情况或对中国印象如何?

  贝尔恩德·迈尔 :事实上,访问中国的迪特福特居民并不多 。在2016年 的时候 ,我们访问了南京 ,当时我们 是三十人 的代表团 。在1999年迪特福特乐队也有三十几人到访过北京 。此外,商务人员也会在中国和迪特福特间往返。但总体来看,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去过中国。

  基于我们的“狂欢节” ,迪特福特居民与德国其他城市 的居民相比 ,思想更为开放 。当然 ,每年能有中国人到访迪特福特让当地人感到开心 。比如,来自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或慕尼黑孔子学院 的代表团来访。对于迪特福特而言,在街道上能看到中国人散步是很正常的事情。

  以去年“巴伐利亚中国之夏”活动为例,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童德发一行访问迪特福特,我们和代表团进行了长时间的友好交流,观看了中国舞蹈和音乐表演。虽然迪特福特很小 ,但我们为德国巴伐利亚与中国的友谊作出了一些贡献,这是众所周知的 。我要再次强调 ,只要我们互相交流,就有机会去理解完全不同的文化 。

  中新社记者:目前 ,迪特福特与中国的交流交往情况怎样 ?

  贝尔恩德·迈尔:我们与中国的交流互动会定期进行。诸如,我受邀于1月15日参加了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 的春节招待会 。今年的“狂欢节” ,总领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帮助 ,借此我们能够在节庆期间把城市装点成中国风格 ,这是一个相当美好的故事 。

  我们一直在尝试让巴伐利亚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产生连接。我们每年都尝试开展新活动,无论 是语言 、写作,还是绘画 、烹饪课程都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当地的文化宫(Kulturhaus)会特别围绕中国主题举行文化日活动,人们可以学汉字、学做中国菜 ,迪特福特 的中餐馆也会参与进来 ,确实很棒 。

2019年,迪特福特“中国人狂欢节”主角“福高帝”将“御厨证书”颁发给在当地经营餐饮业的华人袁金永夫妇 。袁金永是德国中餐烹饪联合会会长、迪特福特“七仙镇酒楼”总裁。袁金永 供图

  迪特福特有两家汽车行业的公司与中国保持着非常密切 的业务往来,在中国有大量销售及生产。从这一点来看,我们 的伙伴关系非常好 ,非常积极。

  2014年以来 ,我们与南京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我计划在2024年带经济界代表团访问南京 ,对此我非常期待。

  中新社记者 :为促进中德友好,迪特福特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贝尔恩德·迈尔 :就我自身而言,我去中国已有十次了 ,到访过香港 、上海 、北京、南京等地 ,并在这些地方受到欢迎 。

  就像我此前谈到的 ,互相拜访很重要。我们要试图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结构,不要想当然认为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可能会做伤害我们 的事。与之不同的是 ,如果没有中国 ,我们在德国巴伐利亚可能也不会这样富足 。

  如果其他城市间有类似的伙伴关系 ,就应该用心经营 。要维持这种伙伴关系,就一定要互相拜访 ,否则这种关系可能会“沉睡”或停止 。进行实地交流是最重要 的事情 ,这有助于加深对对方城市的了解。(完)

  受访者简介 :

  贝尔恩德·迈尔(Bernd Mayr) ,1968年2月19日出生于迪特福特 。自2020年5月起担任迪特福特第一市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新绛 的“非遗年味”******

  (新春走基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新绛 的“非遗年味”

  中新网运城1月15日电 题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新绛 的“非遗年味”

  作者 杨佩佩

  木版年画、澄泥砚 、面塑 、剪纸 、宫灯……临近春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非遗年味”渐浓。当地手艺人或印、或刻、或捏、或剪 、或雕 ,一件件作品跃然指尖,民众感受着过年 的乐趣 。

  连日来 ,山西绛州木版年画传承人吴百锁异常繁忙 ,春节订单不断 ,他每天从清晨开始印制年画直到深夜。“虽然忙碌,但这浓浓的年味让我乐在其中。年画最能体现年味,今年 的订单除门神、‘福’字外 ,福兔年画也很受民众喜爱。”

福兔年画 。 刘鹏 摄福兔年画 。 刘鹏 摄

  用棕刷饱蘸墨汁,均匀刷往雕刻好 的木版,再将一张红纸轻轻覆在其上 ,然后用趟子从中心部位向四周趟平 ,自红纸一角轻轻提起,一只兔子跃然纸上。吴百锁介绍,作品中 的主要元素 是新春生肖“兔”,还加入白菜、钱币 、元宝等元素,以此传递新春祝福。

  “每天能制作300余幅年画 ,家里人帮忙包装、邮寄等,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年味。”吴百锁说 ,赶制订单之余 ,他还要忙着参加多场春节活动 ,现场为民众制作木版年画,展示这一非遗技艺。

山西绛州木版年画传承人吴百锁制作木版年画 。 刘鹏 摄山西绛州木版年画传承人吴百锁制作木版年画 。 刘鹏 摄

  同样忙碌 的支藕叶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绛面塑传承人。记者在支藕叶 的家中看到 ,她拿出一块提前做好的面团,经过指尖的捏、搓 、揉 、压、划等,顷刻之间,一只栩栩如生 的兔子便制作完成。

  面塑 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据记载,自宋代起 ,新绛县就有制作面塑 的传统 。每逢传统佳节,这里家家户户都会依照当地习俗 ,用上等小麦磨成面粉,制作面塑 。

经过指尖 的捏、搓、揉 、压、划等,顷刻之间 ,一只栩栩如生的兔子便制作完成。 武俊杰 摄经过指尖 的捏、搓、揉 、压、划等 ,顷刻之间,一只栩栩如生的兔子便制作完成 。 武俊杰 摄

  现年70岁的支藕叶从小便跟着家人学习面塑技艺,至今已有50余年 。其间,她经过不断学习 ,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题材更加多样化 。为迎接兔年春节 的到来 ,支藕叶创作《兔年吉祥送百财》 。

  “兔子、鱼、白菜等元素都有很好的寓意 ,通过面塑作品为民众送上祝福,迎接新春。”支藕叶说 ,临近春节 ,当地的面塑手艺人都很忙碌 ,其中有很多是自己 的徒弟,让她很是欣慰 。

为迎接兔年春节 的到来 ,支藕叶创作《兔年吉祥送百财》。 武俊杰 摄为迎接兔年春节 的到来,支藕叶创作《兔年吉祥送百财》 。 武俊杰 摄

  进入腊月以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的宫灯制作技艺传承人冯怀林同样订单不断 。在他看来 ,宫灯 是每一个新春 的等待与绽放,是历史留给现代民众 的一种财富。

  宫灯又称宫廷花灯 ,始于东汉、盛于隋唐,主要 是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绘以各种寓意美好 的图案 。绛州宫灯在此基础上,融入剪纸 、青花瓷等传统艺术元素,以适应当代人审美需求。

一把钝刀将飞禽走兽雕刻得栩栩如生,一支秃笔把传统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 。 武俊杰 摄一把钝刀将飞禽走兽雕刻得栩栩如生 ,一支秃笔把传统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 武俊杰 摄

  在冯怀林 的家中,屋内院外随处可见挂着 的宫灯,一把钝刀将飞禽走兽雕刻得栩栩如生,一支秃笔把传统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 。冯怀林介绍 ,宫灯制作包括选材 、设计 、推平抛光 、镂空 、打磨等20余道工序。

  20余年来 ,冯怀林在传承清代宫廷技艺的同时,掌握绘画 、书法等多种技艺,并进行融合创新 。他 的宫灯用料考究,工艺精湛 ,因此慕名者众多 。“春节前后最是忙碌 ,有很多来自山西、陕西 、北京 、浙江等地 的订单。”冯怀林说 ,希望宫灯能够“点亮”新 的一年 。(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