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官方网站 - 55世纪官方网站
55世纪官方网站2023-01-31 16:05

55世纪官方网站

陈陆军 :以侨为桥 向世界讲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

  在党 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 的前夕,作为“全球华文传媒资讯中心”和“海外华文媒体旗舰” 的中国新闻社迎来了70华诞 。

  让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的是,在这个承载中新社人光荣与梦想 、奋斗与希望的日子到来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中新社70年的历史贡献,精辟阐述中新社的职责使命 ,深切寄语对全体中新社人的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给予中新社人巨大 的鼓舞和鞭策 ,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指引,是我们忠诚履职 、尽责担当的根本遵循 ,是我们奋进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行动指南 。

  从创办之初,中新社就被赋予“向世界说明中国” 的定位,这一初心使命崇高而光荣 ,需要我们永远铭记!

  中新社的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在党 的领导下成立于国统区 的国际新闻社。新中国成立初期 的1952年 ,美国等西方国家孤立封锁中国 ,海外华侨华人报刊不便采用新中国官方媒体稿件,来自新中国 的真实信息得不到有效传播 。面对对外宣传的严峻形势 ,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特别 是廖承志同志向中央建议,很有必要成立一家直接面向海外华文报刊提供稿件 的通讯社。在建社过程中,党中央决定恢复国际新闻社,刘少奇同志圈阅修改社名 ,定名为中国新闻社,周恩来同志组织审定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邓小平同志指示调配人员,相关文件报毛泽东同志审阅批准 。

  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正式成立并开始对外广播发稿,以关心祖国或祖籍国发展 的华侨华人为对象 ,向当时近百家海外华文报纸提供报道内容,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封锁 ,让海外了解到一个真实 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新社1978年恢复建制 。“复办”后的中新社充分发挥涉侨和涉港澳台工作优势,用清新朴素 的话语风格 ,向海外传播中国声音 ,展现中国形象 ,让世界看到改革开放 的中国新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 。中新社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塑造可信 、可爱 、可敬的中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

  一部中新社 的发展史 ,既 是中国探索国际传播 的缩影 ,也是中央主要媒体发展变迁的缩影。70年来 ,一代又一代中新社人接续奋斗,共同书写了中新社的灿烂华章 。

  70年来 ,中新社始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坚持爱国主义 的报道方针 ,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中国声音,搭建中国与世界沟通 的桥梁 ;在国际舆论引导 的关键时刻勇于发声、善于发声,以独具特色的“中新风格”表达中国立场 ,阐明中国理念 ;坚持面向港澳台侨,记录港澳回归和两岸交流等历史性时刻,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业 ,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坚持人才优先夯实事业发展根基,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 、本领高强、求实创新 、能打胜仗 的人才队伍,留下记录历史 、推动交流 的佳话 。

  70年来 ,中新社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初创时只有47人 ,用口语广播记录新闻,航寄新闻稿件 ,骑车到电报大楼发稿 ,到今天形成包括境内外52个分社2000余人的全媒体采集网络,24小时不间断的全球信息发布系统,拥有文字通稿 、图片、特稿、视频 、网络、报刊 、供版 、新媒体和智库论坛等产品和平台 。

  70年来,中新社既推出了许多写进教科书 、荣获中国新闻奖和世界新闻摄影奖 的精品力作,也涌现出一批批获长江韬奋奖 、全国先进集体和个人称号 、被写进新闻史的名记者名编辑。

  如今,中国新闻社已成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中央重点外宣媒体,中国新闻网已成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新闻周刊已成为国内外知名 的时政期刊 ,中新社从新闻战线的奇兵成长壮大为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方面军 、侨务外宣 的主力军,成为全球华人资讯服务平台和世界华文媒体 的领军者。

  知史明智,鉴往知来

  回望70年,我们愈加体会到 ,坚持党 的领导 ,牢记职责使命, 是中新社事业发展 的根本遵循。中新社70年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中新社 的发展史就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外宣战略、和平统一大业同频共振 、同向而行的历史 。中新社始终牢记职责使命,站稳政治立场 ,保持政治定力,坚持正确 的政治方向 、舆论导向 、价值取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许多重大报道和关键时刻发挥了独特作用 ,确立了在中外新闻界的独特地位。

  回望70年 ,我们愈加体会到 ,坚持为侨服务,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是中新社事业发展 的根本要求 。70年来,中新社发挥沟通世界 的桥梁作用 ,以文凝心 、以文化人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新社始终以侨为桥、以新闻为媒,展形象 、交朋友、聚人心,成为团结华侨华人 、港澳台同胞、国际友人的桥梁纽带 ,全力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回望70年 ,我们愈加体会到 ,坚持守正创新 ,开拓奋进 ,是中新社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创社之初的广播、电讯、专稿、电影 、图片 ,到新世纪前后创办中国新闻网、海外供版平台 、中国新闻周刊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再到进入新时代,大力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打造国是直通车 、中新经纬融媒体,推出“东西问”国际传播新品牌 。可以说,中新社 的业务版图是在党中央方针政策 的指导下、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坚守正道 的前提下“闯出来”“试出来” 的,守正创新 是中新社事业发展与时俱进 的动力源泉。

  回望70年,我们愈加体会到,坚持中新风格 ,以特色兴社 ,是中新社事业发展 的关键一招。在长期 的对外传播实践中 ,中新社非常注重遵循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规律 ,以新闻立社 、以特色兴社,逐渐形成了“官话民说 、中话西说 、长话短说、空话不说”的中新风格 。这一风格既由创社之初的特殊使命和老一辈中新社人来自五洲四洋的基因决定,也由中新社70年发展过程中 的新闻实践探索铸就 。中新风格 是党的实事求 是思想路线与中新社对外传播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是中新社 的优势所在 、价值所在 ,是中新社人需要永远呵护、传承赓续的熊熊薪火 。

  承前启后,砺行致远

  站在中国新闻社成立70周年 的新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进一步找准定位 、发挥特色 ,在创新国际话语体系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提高传播能力 ,广泛宣介中国主张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展现可信 、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推动中外文明交流和民心相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

  一 是坚持党的领导 ,坚定政治方向 。新征程上,中新社要始终坚持党 的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始终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 ,把准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新闻观、爱国主义 的报道方针和“政治家办报” 的要求,立足“两个大局” ,心怀“国之大者”,全力推动新时代中新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

  二 是履行传播使命,构建创新格局 。新征程上,中新社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的重要论述精神 ,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中开拓奋进,坚持陈情和说理相结合,在新闻资讯传播、文明交流互鉴、人脉资源汇聚等方面协同发力,在内容生产 、传播手段 、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媒体与智库之间 的有机融合 ,汇聚更多资源力量 ,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 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 。

  三 是强化舆论引导 ,广泛凝聚人心 。新征程上 ,中新社要紧紧围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这个根本任务,面向港澳台同胞 、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广泛开展新闻宣传和人文交流 ,多做澄清谬误、解疑释惑 的报道,客观、真实、立体、全面地介绍中国 的发展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旗帜鲜明地批驳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 ,有效引导海外舆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和民心相通 ,广交深交世界各地朋友 ,增进彼此了解互信 ,不断壮大海外知华友华“朋友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和力量 。

  四是突出中新特色,提升宣传效果 。新征程上,中新社要突出“侨”的特色,做好“侨” 的文章,用富有亲和力 的报道 ,书写“侨” 的故事,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反映“侨” 的问题 ,解决“侨”的困难,集聚华文媒体力量支持侨胞维护自身权益,发出“侨”的呼声 。要有效整合海外华文媒体优势和资源,加快“海外华文媒体旗舰”建设,打造“全球华文资讯传播共同体”,聚合引领海外华文媒体,拓展多渠道、多语种对外传播阵地,探索多元化国际合作传播新模式 。要发扬“中新风格” ,努力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增强对外话语 的创造力 、感召力、公信力,用贴近不同区域 、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 ,阐释中国立场 ,展示中国形象 。

  五 是紧盯变革趋势,筑牢人才根基。新征程上 ,中新社要牢牢把握全媒体变革新趋势和现代化媒体管理新要求 ,继续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媒体管理向精细转变 ,努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新型一流传媒,以“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挂牌为契机 ,推动中新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为方向,以培养全媒型、专家型新闻人才为目标 ,以增强“脚力、眼力 、脑力、笔力”为要求,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

  新时代新征程鼓角铮铮 ,新形势新任务催人奋进 !站在新的起点上 ,我们将胸怀毫不动摇 的正气、昂扬奋发的朝气 、革故鼎新的锐气 、迎难而上的勇气,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寻求“最大公约数”和画出“最大同心圆”为目标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弘扬中华文化,努力续写中国新闻社新辉煌。为展现可信、可爱 、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 的更大贡献 !(来源 :《传媒》杂志官方微信 作者陈陆军 系中国新闻社党委书记、社长)

深度|这份“成绩单” ,2023年会更好吗 ?******

  文/国是君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中国经济年报 。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人民币。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 的成绩单。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当天表示,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 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 。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 。从环比看 ,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与三季度持平。

  中新社当天举行“国 是论坛: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邀请多位专家学者,深入解读2022年中国经济的运行特点,展望2023年经济走向。

  白明 :外贸增速二三季度有望回升

  中国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外贸专家 白明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据官方数据,2022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7%,规模首次超过40万亿元。分季度看 ,去年一 、二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分别超过9万亿元和10万亿元 ,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增长至11.3万亿元 ,为季度规模 的新高点 。四季度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11万亿元的水平 。

  中国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外贸专家白明对中新社国 是直通车表示,从轨迹运行上看,2022年中国外贸走势 是“M”形:年初增速较高 ,3、4月份下滑 ,5 、6、7月份反弹,此后逐级下探。这种情况以往并不是特别多见。

  他表示 ,纵向比较看 ,大多数年份中国外贸不同月度增速不会有太大差距 ,外贸时而增长时而回落的“M”形走势还不 是特别多见 ,这表明中国外贸面临 的压力和挑战错综复杂。

  在白明看来 ,去年中国外贸整体虽然保持增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 ,如去年12月中国外贸增速只有0.6%,且按美元计12月进口、出口额同比均下降等。此外,如果做横向对比,2022年中国外贸增速虽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却低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与中国存在一定替代关系的越南,这折射出中国外贸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他并表示,2022年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额同比增长7.5%,低于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 。当然这背后有RCEP还没有对全体东盟国家生效 的原因 ,但这也说明RCEP生效是一个“慢功夫” ,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贸易转移 。

  谈及2023年中国外贸前景 ,白明认为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外贸反弹需要一个过程 ,预计外贸回升可能在二季度、三季度 。今后应着力夯实外贸产业基础,并对欧美经济复苏态势保持密切关注。

  赵锡军 :金融支持稳住经济大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 赵锡军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对中新社国 是直通车表示,金融对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的流动性 、社融和贷款等数据都证明了这一点。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两次降准为实体经济提供超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 ,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投放流动性,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1.8%,比上年末高2.8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36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6%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2.01万亿元,比上年多增6689亿元。

  赵锡军表示 ,因为通胀压力不大,2022年全年货币供应增速较快 ,但企业融资需求并不充足。2022年各项经济指标波动性较大。社融总体增速6月份开始回落 ,此后回落幅度较大 。宏观和微观在金融领域表现出较大分化,各种各样政策性支持措施出台后 ,在微观层面落地 、被市场主体吸收消化时存在阻碍和困难。社融和信贷在不同月份表现出较大波动性,其中1月份、3月份、6月份和9月份,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投放量较大。

  与此同时,赵锡军强调,官方 的支持力度在加大,无论中长期信贷、基础设施信贷,还是科技企业 、中小企业信贷、普惠和绿色贷款 ,支持力度都明显加大 。央行结构性的工具越来越多,针对性越来越强 。融资成本在去年一年持续下降 ,这和西方国家截然相反。去年,无论美联储还是欧洲央行都启动加息 。

  展望2023年,赵锡军预计,包括消费零售在内 的各项指标将总体走向平稳,波动性会比2022年降低很多。2023年扩大内需的切入点 是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和提振发展信心 。2023年,地方政府要重点考虑债务的可持续性及风险可控 ,中央不会对地方债务兜底 。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流动性要跟去年一样合理充裕。

  王军 :当下需要改革、牛市和企业家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王军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短期影响需要时间进一步修复 ,只要继续稳住经济基本盘,未来中国经济前景依旧可期。

  谈及今年中国经济形势,他认为 ,核心在于增信心和稳预期 ,可通过三方面工作扭转预期并改善三重压力问题 。

  一 是当下迫切需要改革。2023年改革 的核心是继续调整好政府和市场 的关系 ,把部分领域要素价格扭曲的局面彻底地扭转过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落在实处 。

  二是需要牛市 。资本市场对于当下中国经济意义已不再局限于简单融资市场或者投资市场 ,而 是资源配置的市场 ,也 是激励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市场,同时也 是短期稳预期 、稳投资、稳消费的市场,需要发挥资本市场财富效应 的作用 ,把市场搞活。

  三 是需要企业家 。这些企业家要勇挑重任,勇于创业创新 ,勇于拼搏奋斗、开拓市场,为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带来更多信心。对此,政府也应在政策、制度 、法律 、舆论等层面给予企业家更多支持和鼓励 。

  王军还表示 ,目前,中国需要尽快将经济增长恢复到潜在增速水平 ,以提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 。若未来中国能继续稳住经济基本盘 ,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大家同声共气往前闯、干事业,相信经过“休养生息”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可期。

  宗良 :从三方面科学看待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 宗良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应从三方面来科学地看待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第一 ,这 是多重压力背景下实现 的较好增长 。如果从全球经济比重来看 ,2019年中国经济占全球比重 是16.33% ,2020年 是17.4% ,2021年17.7% ,2022年保持了基本相当 的比重 。“从这些方面看,这三年中国经济是不错的,取得这个增长速度很不容易 。”

  第二 ,三大需求呈现“东边不亮西边亮”。这体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 ,也是下一步发展的基础 。

  第三 ,中国有望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的重要经济体 。宗良称,按照IMF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是极少数增速超过2022年的经济体 。而据上述分析,中国消费大幅度回升应是大概率事件,消费不仅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同时也为全球有关厂商提供有利发展条件 。

  宗良还提到 ,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政策 ,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这种开放会给相关外商外资带来较好的发展条件 ,让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种所有制企业达到公平竞争 ,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

  宗良认为,中国较为妥善地解决了经济增长与疫情防控的协调问题 ,这为2023年经济增长奠定了很好基础。预计今年经济增长从现在开始触底回升 ,一季度有所回升 ,二 、三季度增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赵萍:消费拐点已经出现将逐渐回稳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 赵萍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官方数据显示 ,2022年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 ,比上年下降0.2% 。全国网上零售额137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对中新社国 是直通车表示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及复工复产,疫情对商业、服务业影响非常大的时期已经过去 ,未来景气度回升 是必然趋势 。“我认为中国消费的拐点已经出现,并且将进入上升通道。”

  她提到 ,中国消费者线上消费习惯不断强化,线上消费占比持续提高 。而在线上消费实现较快增 的同时 ,线下一些业态 ,特别 是保障类业态增长态势非常稳健。

  面向未来 ,赵萍认为,中国消费市场基础很稳 ,从各季度 、各月份走势来看 ,持续上升是未来大势。今年全年消费大势应该是逐渐回稳 ,前景广阔。

  赵萍同时提醒,在消费市场回升过程中,对商业企业来说,要加强线上线下融合 、加强内外贸融合、加强跨产业融合;在服务对象上,既要关注有更多创新意识 的“Z世代”消费者 ,同时也要注重老龄化社会带来新 的消费机遇。

  倪鹏飞:房地产经历深度全面调整,正接近合理区间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倪鹏飞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中新社国 是直通车表示,2022年房地产各项指标全面下行 ,但房地产没有“失速”,下行过程中是有波动的 ,有时候速度放缓 。他认为,去年房地产经历了深度全面 的调整,但绝不是“硬着陆”了。房地产正在接近合理 的区间。

  当日国家统计局发布 的数据显示 ,2022年 ,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亿元,比上年下降10.0% 。从销售端来看 ,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 ,比上年下降24.3% ;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 。供需两端均相对疲弱 。

  倪鹏飞认为,对于楼市调整要辩证地看。最近十多年来,房地产高位运行是不合理的 、不可持续的 。房地产调整也是前期政策意图所在,不过,受到外部冲击叠加 ,调整加深。楼市调整过程中 ,不可避免要带来一定风险 ,如果风险能够得到较好控制,逐步释放 ,那么总体上 ,房地产调整其实 是积极 的。

  他指出,从总量上看,房地产正在接近合理区间。由于一些长期变量,如人均住房面积 、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房地产不可能像过去一样高位增长了 ,“我们预判,未来十年房地产以及住房新增部分规模在10亿至12亿平方米左右 ,匹配相应房地产投资规模”。

  对于当前房地产风险 ,倪鹏飞认为,房地产局部风险得到了控制 ,但 是隐患尚未消除。当前,房地产供求形势 是向好发展的 ,这为控制风险提供了条件。2023年及未来一段时间 ,如果没有意外事件冲击,房地产总体走势将 是波动性弱恢复,不可能也不应大幅度增长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官方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