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平台_500平台
500平台0191-06-27

中新社70年|忆九八抗洪 :伴着洪峰走 ,枕着长江睡******

  编者按:

  本期小牛工作室特邀参加1998年抗洪报道 的中新社记者顾立军、田惠明 ,为大家回忆九八抗洪采访和应对“汛考” 的难忘往事 。

  灾区欢迎三种人

  24年前 ,1998年8月,沿江诸省 ,阴云密布 ,连月不开,暴雨如注,十日不停,恨不得将20世纪最后两年的雨水一下子倾吐出来 。

  四川 的嘉陵江、岷江、乌江、沱江,湖南 的湘江、资江、沅江 、澧水 ,湖北的汉江,江西的赣江,呼啸着涌入长江,长江水位持续暴涨 ,洞庭湖满了,鄱阳湖溢了。滚滚江水 ,浩浩荡荡 。

  一时间,抗洪救灾成为举国上下 的头等大事 。

  关键时刻显真情 :身着绿衣 的解放军官兵冲上了江堤 ,扛沙袋 、堵管涌 ;穿白衣 的医生护士赶到了灾区,医病患,救伤者;媒体记者闻风而动,穿梭在长江两岸,拍灾情,录实况,将军民团结抗洪救灾的新闻及时传至海内外 。他们 是灾区最受欢迎 的三种人。

▲中新社采访团记者与当地民众合影

  中新社 的记者不用扬鞭自奋蹄。

  此时 ,时任湖北分社社长章敦华正全力以赴,疾走长江两岸 。武汉支社长柳俊武镇守三镇,三峡支社长罗德惠负责宜昌 ,江西分社长段八一出征九江,总社摄影部多位记者急赴鄂 、赣两省灾区,大家合力同心,及时将长江抗洪新闻采写发出 。

  眼看着洪灾越来越严重,总社又派出了一支抗洪采访小分队 ,于8月13日中午,乘白色桑塔纳、蓝色吉普车,驶出总社大门 ,向着长江抗洪前线出发了 。

▲田惠明、赵胜玉、陶社兰乘冲锋舟采访灾区

  报道组成员有:时任社长助理顾立军为总负责,总编助理田惠明协调图文发稿 ,湖北分社长章敦华负责采访总调度 ,文字记者陈建 、赵胜玉、陶社兰,摄影记者为邹宪 。司机杨福顺 、林宪 。

  星夜驱驰 奔赴荆州

  我们星夜驱驰 ,沿高速公路直达郑州,稍作休息 ,又走107国道南下,当时京广高速还没有修到武汉 。

  我们马不停蹄,终于在14号傍晚时分 ,跨过了长江大桥,与章敦华会师于武昌城下。

  15号我们在武汉市区采访,登黄鹤楼头远眺:江水翻滚横流 ,江面宽阔无涯,水位即将贴近长江大桥了。昔日江上百舸争流 ,今日没有一艘行船 。

  武昌沿江大道上,处处是堆 的山高的沙袋 ,用以阻挡肆虐 的江水入城 。我们登上沿江大堤 ,穿行街头巷尾,一边察看水情 ,一边制定下一步的采访路线 。

  敦华社长的家乡在荆州公安县 ,他对长江再熟悉不过了 。他说 :“荆江大堤是长江的生命线,荆州沙市水文站 是荆江大堤 的晴雨表 ,荆州公安县是长江 的分洪区,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我们应该立刻赶到荆州去 。“

  事不宜迟 ,16日清晨 , 杨福顺 、林宪不顾疲劳 ,驾车飞速向五百里开外 的荆州驶去 。我们这两辆采访车此次发挥了巨大 的作用 ,它兼有多种功能 。

  一 是交通功能 :哪里出险情,哪里有新闻 ,我们 的采访车就可以每小时百公里以上 的速度尽快抵达 。

  二是办公功能 :我们的照相器材 、电脑、传真 、录音机 、传真机 、水情资料 、地图等办公用品均在车内 ,大家在行进之中就可以打字发稿、研究题目 、拟写采访提纲。

  三是餐厅功能 :我们的车上装有矿泉水 、饼干 、方便面、水果 、香烟等 ,渴了、饿了就在车上解决。停车后 ,两位司机会及时采购补给 。

  四 是卧室功能:采访车也是卧室。累了 、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儿 。养精蓄锐,上车就睡,体力迅速恢复。下车就干,不知疲倦,一直保持良好的采访状态。两位司机可以停车大堤下,抓空睡会儿。

  中午抵达荆州,我们站在荆州抗洪指挥部五楼顶上望去,数十米开外即 是荆江大堤 ,长江第六次洪峰正滚滚而来,堤内是一望无际 的浩瀚江水,水位已经超出警戒线两米多 ,快与楼顶齐平了。

  如果荆江大堤一破 ,江水不但吞没荆州古城 ,而且一路向东 ,直逼武汉。可以说保住荆江大堤,就是保住了武汉三镇。

  留下还是撤离 ?

  此时,暴雨依然不停 ,水位一高再高 ,当地 的水利专家告知,要想保住大堤 ,确保武汉安全 ,万不得已 的情况下 ,只有在荆州对岸的公安县北闸大堤炸坝分洪,公安县有一个已经规划好 的分洪区 。

  不容耽误,我们要立刻赶到公安县去,荆州与公安县隔江相望,只有几十里的距离 ,但江面上早已封锁 ,轮船停驶,摆渡停开,荆州也无大桥横江 。

  此时要想到对岸 的公安县 ,只有驱车向西100多公里,那里有枝城长江大桥,过桥后再向东折回100多公里,才能到达公安县 。两位司机二话不说。继续驾车长途奔驰 ,终于在傍晚时分到达了公安县城 。

  由于分洪已经提前预警通知,几十万村民准备“舍小家保大家” ,要提前开始撤离。逆行者是解放军战士 ,他们列队扛锹,喊着口号跑向江边 。

  湖北媒体同行告知:公安县北闸的大堤上已经挖好了一百多个爆破坑 ,里面填装了近二十吨炸药。

  万事俱备 ,只等当晚上九点后 ,中央一声令下 ,即可炸坝分洪 。要炸开分洪的口子长2500米 ,届时,长江水将一路咆哮倾泻……

  如果这样 ,几十万亩良田将被淹 ,几十万人口将流离失所 ,公安县分洪区将 是一片汪洋。

  怎么办 ?我们报道组 是留下来坚守,还 是撤离到安全地带?留下,可以采访到分洪现场鲜活 的新闻 ,记者聚集的公安县抗洪指挥部的三层楼顶还可以抵挡一阵。

  离开,关键时刻记者哪能撤离现场 !但两辆采访车泡在水里,将彻底报废 。

  几十万人的家园保住了

  怎么办 ?敦华社长坚定地说:“公安县就是我 的家乡 ,我要留下来”。顾立军说:“九一年安徽淮河水灾我就在现场,我有抗洪 的经验,我留下。”

  摄影记者邹宪表示 ,我也要留下来 ,我用相机记录下炸坝分洪的瞬间 。其他几位记者也表示愿意留下采访,让车辆撤离。经过一番讨论 ,最后决定顾、章、邹三个人留在公安县城,其余的撤到50公里开外 的一处叫藕池的高地。

  就这样 ,他们三人冒着生命危险留在了公安县城。其余 的人驾驶两辆车急速向高岗之地驶去。

▲记者陈建在采访现场

  此时已经快晚九点了,公安县城已 是漆黑一片 ,老百姓基本都撤离了,只有军车和军人们在行动。大喇叭还在反复播放着赶快撤离的通知。

  我们驾车出了县城,沿着公路狂奔,一路暴雨倾盆 ,雷电交加,雨刷器用最快 的速度来回 的刷着 ,但仍看不清前面的路 ,车窗外白茫茫一片,大家谁也不说话 ,司机紧握方向盘,手在发抖 ,仍然拼力 的前行。

  我们睁大眼看着窗外 ,寻找着高点儿 的建筑物。大家都表示,一旦分洪 的江水追过来 ,我们就弃车跑到制高点上去,或者爬到大树上。

  好在一路有惊无险,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看到了灯火,看到了高岗之地上避险的受灾民众,这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

  8月16日 ,这 是一个不眠之夜,我们不时打探着公安县 的消息 。

  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 ,深夜两点多 ,终于 ,肆虐 的江水有所收敛,荆州沙市的水位停在了45.22米,远远高出可以分洪 的水位 ,据说这 是150年来长江历史上的最高水位 。

  这是一招险棋,中央高层临危不乱 ,科学决策 ,指挥若定 ,坚持住了 ,没有下达炸坝分洪 的命令 。大坝保住了 ,公安县保住了 ,几十万亩良田保住了,几十万人的家园保住了。

  伴着洪峰走,枕着长江睡

  17日上午 ,我们的报道组又会师了。从17日起 ,我们又沿长江两岸 的石首、监利、洪湖 、赤壁 、咸宁 、岳阳一路采访 ,伴着洪峰走,枕着长江睡 。

  敦华社长得知了洪湖市长的行踪 ,知道其日夜坚守在长江边 的一艘船上。堤在、船在、人在 ,这艘船就 是洪湖市抗洪救灾 的指挥部 ,市长吃住在船上已经几十天了 。

  敦华社长连夜前去采访 ,没有灯,打着手电做记录。采访回来后 ,熬夜写就了专访洪湖市长 的稿件 。

▲章敦华夜访时任洪湖市长

  记者陈建 、赵胜玉 、陶社兰更 是勇者无畏 ,来到原42军叶军长 的石首市抗洪指挥部 ,并自报家门进行采访 ,豪爽好客 的叶军长被记者勇敢的精神感动了。

  这位将军似乎与记者们很投缘 ,不但接受了我们 的采访,还相约第二天,一起乘冲锋舟深入孤岛村庄 ,去查看被困的灾区 。看看救灾 的战士们 ,以鼓舞士气 。

▲陈建采访原42军叶军长

  要知道,能深入到被淹的村庄去现场采访 ,没有船是寸步难行的。机会难得 ,第二天上午,我们身着橙色救生衣 ,随着叶军长一行 ,乘上冲锋舟 ,向着险情最严重的村庄驶去 。

  我们看到,灾区险段,战士们有 的泡在泥泞中挖土,有的扛起沙袋一溜小跑 ,将沙袋垒在堤坝上。顾立军真是有经验 ,他钻进受灾民众 的帐篷里,摸摸被子 ,看看锅里 ,又递给老乡们香烟 ,与他们深入交谈采访 ,民众将许多的心里话都讲给了他听 。

▲顾立军在采访受灾民众

  邹宪 的相机不停地拍着 ,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画面。记者的稿件不停地写着 ,一篇篇传回了总社。值得我们自豪 的是 ,报道组采写 的《灾区欢迎三种人》稿件,角度新颖,文笔流畅 ,后来荣获了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

  24年过去了,在1998年长江抗洪报道中,我们目睹了世纪大洪水的惊涛骇浪 ,我们经历了十几天采访的惊心动魄 ,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 的回忆 ,这段经历成为了我们新闻生涯中一段难忘 的旧事 。

  作者 :顾立军 田惠明

500平台

走不走亲戚喝不喝酒? 重塑春节文化 的年轻人******

  走不走亲戚喝不喝酒?

  重塑春节文化的年轻人

  “谁喝得多谁机会就多 ,这完全没道理 。”19岁 的李园洁与父亲因喝酒发生分歧后 ,将自己 的经历发在网上 ,得到众多网友支持。

  每年过年前,24岁 的张一嘉都要为“走亲戚”感到压力巨大。“妥协吧 ,我难受;不妥协吧 ,每年都吵架。”

  “这 是第一次不在自己家里过年,想到爸妈在家里冷冷清清 ,心里非常不好受 。”春节刚过 ,李悦颖打算跟丈夫沟通,争取明年各自回家过年 。

  酒桌文化会被90后、00后转变画风吗 ?遭遇亲戚“经典三连问”怎么办 ?独生子女夫妻回谁家过年 ?在人们为久违 的团聚欢欣雀跃时,新思维 、新观念与传统习俗文化的碰撞 ,也在假期浮出水面 。

  不喜欢酒桌文化,希望喝酒点到为止

  “如果有聚会,我只是喝一些低度数 的鸡尾酒。”平日里 ,张铭可以说 是滴酒不沾 。

  今年春节,张铭和家人聚餐时喝了半瓶白酒 ,“长辈和同辈的兄弟们都在喝,不好意思拒绝。”按照老家规矩 ,他需要先给长辈们挨个敬酒,再和几位堂兄弟喝 ,一圈下来就感觉脑袋晕乎乎 的 。

  这顿饭局从中午12点持续到下午2点多。“社恐” 的他时不时回答着亲戚朋友的询问 :“在北京工作怎么样啊”“有没有谈对象”“打算什么时候结婚”……结束后,张铭足足睡了3个小时 。

  张铭不太喜欢春节酒桌“礼仪” ,但 是又想着“一年见面次数不多”“饭局里都是自己人 ,就算喝多了也不会怎么样”,还 是选择遵循 。“我和朋友喝酒就没有这么多礼数和规矩,想喝就喝 ,不想喝就不喝 。”张铭说。

  一次与亲戚聚会时 ,李园洁 的父亲说 :“长大了要懂一些人情世故 ,不喝酒就 是不给别人面子,连朋友都交不到。”李园洁则认为:“我知道中国有流传已久的酒文化 ,但这并不等于酒桌文化这种‘糟粕’。”

  春节期间,李园洁也会与朋友“小酌一杯”,但 是大家都点到为止,绝不会强迫对方。她说 :“我把自己 的想法发在网上 ,有很多人支持,所以我更有勇气坚持自己 。”

  2018年,李翔到北京上大学,爷爷和他约定,等他留在北京工作 ,会带上奶奶一起来京旅游 ,还要一起喝一口地道的二锅头 。

  大年二十九 ,李翔从北京回到了老家湖南长沙。一下飞机,他就和父母一起 ,把准备好 的年夜饭 ,附上一瓶从北京带来 的二锅头,一并送到爷爷奶奶家门口。他们在给年夜饭外包装做消杀之后,没等老人开门便转身离开 。

  前不久,奶奶主动提出,今年全家不再一起吃年夜饭了。2022年7月 ,李翔的爷爷体检查出了癌症 ,他选择保守治疗 ,遵医嘱不再抽烟喝酒。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中,两位老人严格在家自我隔离,并没有感染。但风险还在 ,春节并不 是相聚 的好时机 。

  自称“还算争气”的李翔,毕业后进入北京的一家国企 。因为疫情 ,2022年 ,爷爷奶奶没能来北京旅游;如今回家了,他也没能和爷爷奶奶见面 。

  “我知道 ,就算我给爷爷带了二锅头,他也不会喝的。但带来这瓶酒,意味着我完成了与他的约定,意味着我们能够团聚 。”和爷爷 的约定 ,李翔始终记得 。

  经历了疫情煎熬 ,才明白亲情是多么重要

  大年初二,汉宇在社交网络账号上分享了一条名为《不走亲戚的90后春节vlog》的短视频,记录宅家过年的日常:打扫卫生 、喝咖啡、吃甜甜圈 、追剧、安装烤箱……

  可是,没有走亲访友 的热闹场面 。“聚在一起就是互相比较谁家孩子工作好 、收入高,我只能默默听着或者放空自己。年轻人还可能各自玩手机 。”

  近两年,“断亲”这个词逐渐被年轻人所熟悉。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胡小武曾对此下定义 :“断亲”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不屑同二代以内亲戚互动和交往的现象。

  张一嘉也因为“走亲戚”和爸妈发生矛盾。张一嘉一直认为姥姥重男轻女 :“小时候过年去姥姥家 ,姥姥都会挑刺 ,这个做得不好 ,那个说得不对 ,结论都 是我没有表哥好 。后来长大点了 ,我就找各种理由不去姥姥家 。”

  “但 是,每次提到‘去不去姥姥家’ ,我妈都会当着我的面哭,骂我不孝顺 ,甚至好几天都不理我 。”张一嘉说 。

  上大学那年冬天,张一嘉的姥爷去世了,但她有很重要 的考试 ,没有赶回去参加葬礼 。那年除夕,为了让妈妈开心,也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 ,她在饭桌上主动提出去姥姥家 。张一嘉的妈妈激动地在饭桌上流下了眼泪 。

  张一嘉说自己并不 是完全不走亲戚,自己平时与堂哥堂姐接触比较多,关系也很好。但 是 ,她拒绝用血缘和亲情来“绑架”人 。

  大年三十,受到冷空气影响,内蒙古呼伦贝尔最低气温降至-43℃。上午11点 ,23岁 的王浩在寒风中寻找出租车 。父母已经先行赶到老人家中 ,就剩他成了十几斤重年货的搬运工 。

  “家里 的老人走了一趟‘鬼门关’,必须好好陪陪他们 。”王浩96岁高龄 的姥姥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在北京学习医学专业 的王浩 ,听说姥姥“阳了”,已做好了最坏 的打算 。幸运 的是,由于入院及时 ,家人照顾周到,老人逐渐恢复了健康。

  等待了半个小时 ,王浩终于坐上了出租车 。尽管身上穿着加厚羽绒服 ,抗风牛仔裤外面还套着一件大棉裤 ,帽子 、手套 、围巾全副武装,他还是抵挡不住寒冷 ,刘海和睫毛因结冰而变得花白 。不过,“只要团聚 ,路上的一切都 是值得 的”。

  “在父母的时间表里 ,一切都已经算好”

  除夕,邓斯尹与一位叔伯产生剧烈争执 。这位长辈说 :“现在男生都喜欢独生女或者家里两个女儿的,你这种有弟弟的最不好,还不快点结婚,免得男朋友跑了。”

  邓斯尹急忙反驳,但最终她没有说服任何人 ,反而被批评不尊重长辈。

  王晶晶是独生女 ,今年26岁 ,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春节期间 ,父母为她安排了线下相亲。相亲过程中,两个人面面相觑 ,被王晶晶形容为“脚趾抠地般 的尴尬” 。

  长假期间 ,王晶晶在家庭群里转载了一则视频 ,内容 是一位专家告诫父母应该多多理解子女 ,时代不同了 ,女性不结婚也完全可以自己独立生活 。王晶晶的妈妈回复:“这些专家简直误人子弟。”

  在王晶晶眼里 ,老一辈结婚 是因为要互相扶持帮衬家里 ,如果自己将来决定结婚 ,那一定 是因为两个人在一起比一个人要快乐。

  李悦颖新婚不到半年,丈夫是自己的县城老乡 。春节前半个月 ,李悦颖提前请假回家,老公则留在西安上班 。小年夜,李悦颖收到了公婆发来的消息 ,希望她能过去住。那天,李悦颖在公婆家吃完晚饭,还是回到自己家中。她认为 ,无论结婚与否,自己家永远 是自己家 ,老公的家 是老公的家 。

  除夕,当地有“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待在父母家”的习俗 ,她不得不在公婆家吃团圆饭 。“来来往往的亲戚都不认识,还被一个劲地催着生娃 ,感觉很不受尊重 。”

  家在东北的杨天,今年选择和丈夫各自回家过年 。这个决定并不符合当地传统习俗。但 是,杨天与丈夫常年在外工作 ,只有春节假期才能见到家人 ,比起遵循旧习,她更想好好陪陪父母。

  起初 ,丈夫也觉得结婚第一年没把媳妇领回家“有点没面子” ,但杨天反问 :“为什么是我跟你去你家过年,不是你跟我去我家过年 ?”丈夫便不再多言 。面对亲友的疑问,杨天统一回应 :“我们走在时尚前端。”

  “你看你姥姥生病了,我和你舅舅还可以去照顾 。所以你不能不要孩子,以后生病了就没人管你……”春节期间 ,读大三的范子菁几乎每天都会听到这样的话 。按照父母的理想规划 :先考上研究生,读研时就要谈恋爱 ,争取毕业后把工作和对象都稳定下来,到时候父母即将退休 ,还有时间帮忙照顾孩子 。

  “在我父母 的时间表里 ,一切都已经算好 。”范子菁 的妈妈经常在手机里刷相亲群的消息。“一看到我同学有对象了,她准在第一时间告诉我 。”

  前几年 的春节餐桌上,梁晓叶是最风光的人,因为她 是全苗寨第一个女大学生 。“扶贫先扶智”,这些年村里人重视子女教育 。2017年,她顺利考入省城长沙的大学。

  “当年有多风光 ,现在就有多‘落魄’。”毕业后 ,梁晓叶成为长沙一家公立幼儿园 的教师 。然而,亲戚们 的话题从学业转向了婚恋:“同龄姐妹孩子都上幼儿园了 ,稍差一点的婚礼档期也排到后年了,你怎么还是找不到男朋友 ?”

  “没结婚,人生就不圆满!”梁晓叶有一个30多岁还没结婚的堂姐,被全家人当成反面教材。她却不这么想:“堂姐 是大学老师,有房有车,很圆满啊 !”

  梁晓叶并非“独身主义”,她想等到30岁再结婚。她发现,稍年长的、拥有一定资源积累 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而我现在自己都养不活” 。

  “这个报道千万不能让老家亲戚看到,不然他们会说我带‘坏’其他人!”梁晓叶最担心 的,还是亲戚们对她这个未婚青年 的审视 。

  (应受访者要求 ,李园洁 、张一嘉、王晶晶 、李悦颖 、张铭系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 裴思童 王军利 谭思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00平台地图